湛江街头出现了龙、貔貅、狮子、鹰?视觉盛宴正在进行中

春节假期

湛江的大街小巷年味满满

每逢春节期间

湛江各地总是花样百出

一系列好玩好看的活动齐上场

上演起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

 

 
 
 
 
 
 

来源:南方日报 南方+ 湛江市文化馆

 

地处雷州半岛的湛江,所辖五县四区各具特色,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充满地域风格的民俗文化。春节期间,舞鹰雄、安铺锣鼓、木偶戏、游鱼、醒狮、人龙舞、粤剧等民俗活动纷纷在湛江大地上绽放光彩,为节日助兴。

 

接下来

让我们一起走进湛江

走进湛江年俗

看看湛江人

春节期间有什么精彩活动

 

市辖区
 
 

 

东海岛人龙舞

东海岛人龙舞始于明末清初,盛行于湛江市东海岛的东山镇,素有“东方一绝”的美称。每逢春节、元宵等喜庆节日,东山圩村常舞“人龙”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人流如潮,热闹非凡。

 

彭镇强 摄

赵勇进 摄

 

表演时,几十至数百名表演者均穿短裤,以人体相接,组成一条“长龙”。在锣鼓震天、号角齐鸣中,“长龙”龙头高昂,龙身翻腾,龙尾劲摆,一如蛟龙出海,排山倒海,势不可挡,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。

 

马英英 摄

 

 

旧县傩舞“考兵”

麻章区旧县村的傩舞俗称“考兵”,源于先民颂神崇拜的祭祀仪式,是傩舞的一种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,旧县村都会举行傩祭活动。祭祀时,村民敲锣打鼓,跳起“考兵”舞,以示“驱鬼除疫,遣灾纳福”。

 

彭镇强 摄

 

旧县傩舞“考兵”由车、麦、李、刘、洪五位将军和土地公、土地婆组成,五位将军面具分别为黑、红、蓝、紫、黄五种颜色,手执斧、锏、链、刀、令旗等兵器,挨门逐户驱邪引福。

 

彭镇强 摄

 

傩舞“考兵”以摇头、拧身、蹲颤、绕腕、踏跳等为主题动作,伴以吆喝之声,呈现出一种粗犷蹈厉、庄严威武的风格特征。

 

 

廉江
 
 

 

舞鹰雄

身着彩服的“鹰”扑腾而出,龙头、麒麟身、凤尾的“雄”紧追其后,“鹰”跨步跳跃,蹬腿展翅,伴着锣鼓敲击节奏,“鹰”的扮演者在杆顶作凌空飞翔状,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。地面的“雄”像狮子一样跳立起来,围着长杆团团转,“鹰”“雄”同时喷火,惊险的环节让观众拍案叫绝,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。

郭龙碧 摄

 

舞鹰雄起源于清朝末期,以武术为基础,融舞蹈的跳跃动作、音乐的旋律和杂技的惊险于一体,表演的套路主要有醒鹰雄、格斗四门、洗脸漱口、过桥、采地青、采天青等,表演时间长短不同,套路也不尽相同。

 

郭龙碧 摄

 

舞鹰雄在廉江市良垌镇新华村一带十分时兴,新年春节期间,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十五,舞鹰雄几乎天天不间断,成为当地群众年节表演活动中精彩的保留节目。

 

郭龙碧 摄

 

 

安铺锣鼓

“咚咚咚锵!咚咚锵!”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远远入耳,那是安铺锣鼓的声音。安铺锣鼓始创于明朝,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,其韵乐淳朴雄浑,鼓声起伏如潮、振奋人心,因而逢年过节,常有安铺锣鼓为之助兴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安铺锣鼓是廉江极具地域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,吸收了八音鼓、狮子鼓、五星鼓、七星鼓等乐器的精华,在历代传承中不断完善和创新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传统的安铺锣鼓以一只大狮鼓为主,配以一至两个单鼓、四对大镲、一个高边锣和一个铛,锣鼓有单击、双击、顿击等多种敲打形式,表演形式多样。演奏时,鼓在整个乐曲中起指挥、起头作用,控制乐曲的节奏速度;大镲起主骨架支撑作用,控制乐曲韵脚形成对比;锣则使乐曲显得有声有色、色彩丰富而奇特;铛则能使乐曲显得活跃、热烈而激情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 

粤西白戏

冬日暖阳中,敲锣声响起,咿咿呀呀的唱腔从幕布后传来,这里正公演粤西白戏。白戏,俗称公仔戏、木偶戏,是一种杖头木偶戏,通常是用本地白话民歌演唱,舞手专操木偶,配以多种乐器奏乐。始于清朝乾隆年间,为廉江市营仔镇曲龙村农民所创作,是当地春节期间民俗庆典活动之一。

 

 
 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为了凸显人物个性,工匠会在木偶的眼、嘴、鼻处装上活动机关,通过舞手操纵过程的一扳、一捻、一抛、一撩、一压、一摆等细节动作,达到声情并茂、细腻传神的舞台效果。舞手将偶身一斜、一摆,身侧一收,木偶时而挥舞衣袖,时而横眉怒目,十分传神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一出木偶戏,还离不开配奏乐师傅的精准配合。木偶戏的配乐主要是簕古胡与三弦,其中簕古胡是采用当地植物簕古的头茎作琴筒,经特殊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土二胡,其音色浑厚、清脆响亮。此外,月琴、横箫、唢呐等乐器也会相互配合。

 

 

吴川
 
 

 

粤剧

“村村做大戏,处处锣鼓响。”一直以来,吴川粤剧演出市场十分红火,广大乡村都有做年例的习惯,每逢年例必演大戏,一演就是数天。有的村庄还演“双拍台”戏、“天光”戏,甚至请几个剧团演,一个接一个,连演数月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吴川市享有“广东粤剧南派艺术之乡”的美誉。粤剧“南派”艺术注重武戏的表演程式和丰富的传统排场,以彰显人物的粗犷豪放、英姿勇猛。如《过山》排场,梁世安背着妻子爬上由5张桌、椅搭成的“山”上,在仅容一只脚站立的椅子背上,做雄鹰展翅等多种造型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粤剧“南派”艺术还融合了南派武术与戏曲形体表演,形成了南派粤剧极富个性的表演特色。龙、蛇、虎、豹、鹤、狮、象、马、猴、彪等武术套路被融入舞台打斗动作中,硬桥硬马,每个动作刚劲有力,其静与动比例恰当,形神兼备,更具感染力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 

舞貔貅

吴川梅菉舞貔貅又称“紫微降貔貅”,是一种表现人与动物搏斗的舞蹈。貔貅又称软头狮子,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熊的猛兽。

 

 

 

来源:吴川市文化馆

 

梅菉人过春节,总少不了以热闹欢腾的舞貔貅助兴。巡游时,大家把“利是”红包及青菜、生蒜束缚在一起,意图吉利、生意兴旺,用竹杆吊着,让貔貅舞罢跃起“吞吃”。这便是节目“貔貅采青”。

 

 

来源:吴川市文化馆

 

有些人把红包吊得很高,意思是希望来年更上一层楼,这就让“采青”增加了难度,于是舞貔貅艺术大师们创作出了“上牌山”(又称叠罗汉)。人们顶着盾牌组成第一层,第二层人踩着第一层的盾牌组成第二层盾牌,如此组成3层或4层(牌山),鼓乐声中貔貅边舞边跃上牌山,一层舞上一层,直到吃下“利是”才舞下牌山。全过程奇、险、趣、扣人心弦。

 

来源:吴川市文化馆

 

 

飘色

吴川飘色,起源于清朝末期,如今已成为吴川市部分乡镇元宵节前后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。目前,飘色的传承谱系主要有黄坡谱系、隔塘谱系、梅菉头谱系、梅岭谱系。

 

来源:湛江市文化馆

 

五大代表性飘色的巡游时间不同。黄坡飘色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,瓦窑飘色、梅岭村、隔塘村飘色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,梅菉头村飘色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七。梅菉头飘色巡游规模最大、时间最长,每次巡游一般从上午11点左右开始,环绕全城,完成巡游大约需要4小时。

 

来源:湛江市文化馆

 

飘色的“飘”,是指脱离地面,展示凌空之美;“色”,即“饰”,是指精巧的伪装。巡游时,将孩童(一般为6岁至12岁)化装造型,悬于特制板车高数米的钢铁支架上。造型人物靠一根隐蔽的色梗支撑,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,飘然欲飞,给人美感与神秘感。

 

来源:湛江市文化馆

 

雷州
 
 

 

雷剧

雷剧是雷州半岛独具风情的剧种,从唱和形式到登台表演,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演变。据陈湘、宋锐、詹南生编著的《雷剧志》记载:由雷州歌剧演变为雷剧,历时三百多年,其间经历姑娘歌、劝世歌、大班歌、雷剧等4个历史阶段。

 

来源:南方日报

 

湛江的农村逢年过节便酬神唱戏,祈求风调雨顺、平安顺利。在明嘉靖《广东通志·民物志·风俗》中“雷州府”条曰:“元宵……是时鸣锣鼓,奏管弦,装鬼扮戏,沿街游乐,达曙。

 

 

来源:南方日报

 

雷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,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,靶子、手桥、少林拳十分出色。表演特技有脱绳、吊辫、椅子功、吐牙、高台功、喷火等。几百年间,雷剧以草台班的流行腔为基本曲调,兼收了昆腔、粤曲及雷州音乐等民间乐曲,至今已拥有100多种腔调。

 

来源:南方日报

 

蜈蚣舞

雷州乌石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、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,起源于明代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近年来,雷州乌石蜈蚣舞已从当地逐步走向社会舞台,成为世人喜爱的特色舞蹈。每逢元宵佳节,雷州地区常以蜈蚣舞助兴。

 

来源:湛江市文化馆

 

蜈蚣由几十个青壮年扮演,每个人都头戴草笠,上面插满点燃的香,每人双手也各执一把香。“蜈蚣”所经之处“香”气四溢。表演时,所有表演者均以半蹲的姿势、张开双臂的起舞,以模仿蜈蚣行走。

 

来源:湛江市文化馆

 

带“头”者双手作形似蜈蚣“钳牙”状,在前方开路。尾部的两个人,左右幅度较大向两边摇摆,模拟蜈蚣行走时尾部的活动。另还有一人扮“耍弄者”,手持竹竿、稻草球制的“蜈蚣珠”,在队前做挑逗动作。

 

来源:湛江市文化馆

 

徐闻
 
 

 

藤牌功班舞

藤牌功班舞,又称盾牌舞,是以藤牌为主,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,突出舞蹈的编排结构的艺术形式,现主要流行于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及周边村落。

 

来源:徐闻县文化馆

 

藤牌功班舞源于古代军事布防、战场实战技击项目,后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舞蹈及习俗代代传承。每缝春节、元宵节,集众操练,巡回演示,是当地较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。

 

来源:徐闻县文化馆

 

藤牌功班舞主要内容为两军攻防对垒破阵。表演时,两边分列对阵,士兵两两配对合作,每面藤牌配一件兵器半蹲等待号令。随着鼓点、哨令响起,各分队兵士紧跟大叉开始列阵走形。整个阵型变化由一人执指挥旗指挥,三人持锣鼓以不同节奏鼓点配合操演。

 

 

 

丁村女子八音

丁村女子八音,始创于清道光二年,主要分布于徐闻县前山镇丁村及前山镇各条自然村。其主要特征以女子为主体,以传统音乐工尺谱为旋律,以鼓金声乐为节奏,民俗氛围浓重,喜庆吉祥。每年元宵期间迎春祈福,常有女子八音奏乐助兴,以示庄重其事。

 

来源:徐闻视窗

 

丁村女子八音由30人组成,八音以2只大鼓、2只高边锣、8支唢呐、2对钹、1对小钹、2只铛、12只司锣子、1只木鱼等乐器组成。丁村女子八音保存有60多首民间传统音乐工尺谱,具有较高的历史性、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研究价值。八音韵乐淳朴雄浑而激越,独具地方民间音乐特质。

 

来源:徐闻视窗

 

遂溪
 
 

 

游鱼

栩栩如生、形态优美、色彩绚丽……夜幕降临,遂溪县北坡镇北坡圩的鱼灯带着璀璨的光辉点亮夜色,汇聚成一条光的河流,仿若神话故事中的海底龙宫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“游鱼”又称“鱼龙舞”,是遂溪县北坡镇北坡圩一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。每年元宵节期间,当地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用竹条砂纸包扎成鲤鱼形状,并在鱼腹点上蜡烛,寄寓“游‘鱼’带水、年年有余”。

 

郭龙碧 摄

 

正月十五,北坡圩家家户户糊鱼灯、舞鱼灯、游村社,万人空巷,热闹非凡,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鱼灯样式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,演变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鱼灯、虾灯、青蛙灯和生肖灯等100多种,也由传统纸裱糊的工艺,逐渐被换用布来制作,成品五彩缤纷,令人爱不释手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醒狮

咚咚、锵锵锵、咚咚、锵锵锵……激扬的鼓乐响起,腾翻、扑跌、跳跃、朝拜,一头头精神抖擞、色彩各异的醒狮迎合着鼓点腾挪跳跃,或动或静,惟妙惟肖,威猛又刚劲

来源:南方+

 

“上元张灯结彩,舞狮象杂剧游戏,作火树放花炮烟火,打秋千猜灯谜,士庶欢游达旦,曰:庆元宵。”这是1848年续修的《遂溪县志·礼俗志》记载的一幕。每逢春节、元宵,遂溪人常以醒狮助兴,祈求平安吉祥。

 

来源:南方+

 

如今,遂溪全县拥有近200个醒狮团,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醒狮队伍。近年来,遂溪人不满足于原有的醒狮套路,在技巧上不断探索创新,将武术中的梅花桩、杂技中的走钢丝等高难技法融入舞狮招式中,使其将力学与美学完美结合。

 

 

 

百节年为首

春节作为中国民间

最隆重的传统节日

既是一场辞旧迎新的仪式

也是一捧温暖的乡土记忆

 

 

 

 

傩舞、飘色、雷剧……

每一项年俗背后

无不流淌着湛江人

心中的“年味儿”

春节期间

不妨让我们走上街头

参与这些热闹非凡的年俗活动

红红火火过大年!

 

 
 
 
 

 

来源 | 南方日报 南方+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 

湛江市文化馆 川市文化馆 徐闻县文化馆

 

ASE 

基地资讯

INFORMATION

创建时间:2023-02-23 11:17